 
 【摘要】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的深入实施,培育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期,由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发布实施的《“国货潮品”认证技术规范》(T/CNMN 003-2025)团体标准,首次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消费产品建立了系统、科学的认证与评价体系。本文旨在解读该标准的核心技术要求与认证框架,并探讨其如何通过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赋能民族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货潮品;团体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新消费时代下的“国货潮品”现象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国货潮品”的兴起。“国货潮品”特指那些兼具民族特色、历史底蕴、广泛美誉度和社会知名度,且产品质量优异的中国民族产品。它们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更承载了文化认同与情感价值。然而,“国货潮品”的蓬勃发展也伴随着市场认知不清、评价标准缺失、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造中国品牌,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宣传推介国货精品,增强全社会品牌发展意识,在市场公平竞争、消费者自主选择中培育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为响应国家产品战略,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联合四十余家专业机构,共同制定了《“国货潮品”认证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通过设立企业准入底线和量化评价体系,将长期以来依赖于主观感知的“国货”与“潮品”属性,转化为可测量、可审核、可比较的客观指标,从而为市场树立起一道可信的品牌门槛。
二、《规范》的核心技术框架与认证评价逻辑
《规范》构建了一个多层次、量化的认证评价体系,科学、公正地为“国货潮品”提供了从市场识别、品质背书到消费信任的系统支撑。
(一)筑牢根基:明确企业准入规则,守住安全底线
《规范》设立了清晰的企业准入门槛,包括境内注册、无外资股份、具备相关资质、近三年无违法记录、年均营业额不低于100万元、产品持续经营超过3年等,旨在确保申请主体根植于中国本土市场,运营稳定合规,从源头上保障“国货潮品”的民族属性和商业可持续性。
(二)四维评估:建立价值量化体系,平衡文化与品质内涵
《规范》从四个维度对产品进行全方位评价:
1. 民族特色(25分):重点考察品牌代表性产品是否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相关文献记载,强调产品的文化根植性与独特性。
2. 历史底蕴(25分):通过品牌使用年限、所获荣誉等指标,量化品牌的时间积淀与社会认可。
3. 美誉度与知名度(20分):评估品牌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的口碑、媒体曝光度以及企业品牌建设情况,衡量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4. 产品品质(30分):作为权重最高的维度,通过质量认证、标准制定、权威检测报告及知识产权等硬性指标,客观评价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创新能力。
这套指标体系平衡了品牌的“文化软实力”与“产品硬实力”,让“国货潮品”成为“有品质的文化表达”和“有文化的品质承诺”的统一体,通过认证的产品可使用“国货潮品”的标识图,即七彩祥云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和文化传承。

(三)动态管理:严格持续认证机制,维护品牌长期信誉
《规范》规定了三年复评、不定期抽查、问题退出等机制,构建了一个动态可持续的认证生态系统。这意味着“国货潮品”不仅代表某一时间点的合规性,更要求企业需在持续运营中保持品质、文化与市场表现的统一,以真正推动“国货潮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三、结语与展望
《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是中国品牌标准化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然而,将文本转化为实效的关键在于落地。这需要认证机构、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形成合力,更需要激发全社会对民族品牌的价值认同,共同构建有利于国货品牌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和文化氛围。

乐粉鹏先生
展望未来,随着该标准的广泛宣贯和实施,我们期待涌现出一批经得起市场检验、承载着文化自信的“国货潮品”标杆企业,引领新消费潮流,更将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舞台,成就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作者简介:乐粉鹏,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检科测试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亦城优秀人才,获全国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1次,《“国货潮品”认证技术规范》标准主要起草人。主要研究方向:食品、消费品等产品的检测、认证和标准化。
文/乐粉鹏 程雷 董春松 付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