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品牌视点 > 正文

践行“三个转变”十年路 谱写品牌强省新篇章

2025-10-30 16:55:22 来源:
  • 4608
  • 字大
  • 字小

      编者按: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品牌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福建作为经济大省,贯彻落实“三个转变”,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将政策定力转化为产业活力,将生态资源升维为绿色生产力,将文化基因锻造成品牌竞争力,培育出一批立足产业链、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好品牌”,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明确要求企业发展要“把好质量关,创出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创新产品”,为福建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质量强省战略,践行“三个转变”,将品牌建设纳入全省经济工作的大坐标中谋划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全省质量提升、品牌建设进行部署安排,提升质量水平,夯实品牌基础建设,系统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助推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工作落地见效。

 

【下印】20251010当代杂志40期-7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把稳高质量发展之舵

 

      体系的持续完善,为福建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1年,福建省正式启动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提升产品质量的意见》,成为全国实施质量强省战略较早的省份;201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进一步推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2016年初,质量强省战略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印发《福建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实施方案》;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明确“凸显福建特色,进一步强化福建品牌工作”,省政府批准了与之配套的《2018-2020年行动方案》,对各级各部门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工作的措施、目标、时限做出具体规定;2021年,省质量强省工作联席会议印发《进一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八条措施(试行)》,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将企业质量水平、标准水平、品牌价值等纳入企业融资授信重要依据”;2022年,省政府成立了福建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福建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品牌建设;2024年,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等方面提出重点任务和激励措施,助推全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福建海上风电场(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福建海上风电场(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实干笃行,勇挑大梁;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在政策引导下,福建以深厚的产业积淀和爱拼敢赢的精气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绿色产业欣欣向荣、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品牌效应日益显著,安踏、宁德时代、福耀玻璃等一批享誉全球的福建品牌正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这些品牌不仅是福建制造的“金名片”,更是产业升级的缩影。

 

深耕实体经济沃土

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伏脉千里,众行致远。早在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就亲自擘画了新福建建设蓝图,其中“产业优”是重要内容:“要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前瞻性眼光把项目规划好,推动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牢记嘱托,践之于行。

 

福耀智能工厂内机械手正抓取汽车天窗玻璃

福耀智能工厂内机械手正抓取汽车天窗玻璃

 

      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实体经济始终是立身之本。福建拥有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基础,除拥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四大支柱性产业外,还有特色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众多特色产业。十余年来,福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做大产业集群、做强龙头企业、做优产品质量,打造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九牧工厂的生产车间

九牧工厂的生产车间

 

      向“优”有定力:传统制造升级步履坚实。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福建分行业制定纺织鞋服、建材、食品、冶金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路径,推广生产管控、精益排产、智能物流等应用场景实践,推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实现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如卫浴产业的九牧集团,其通过升级改造,工厂年产智能马桶数量可达450万套;纺织服装产业全面推进“智改数转”,已形成从“一滴油”(化纤原料)到“一根丝”(化纤、纺纱),从“一匹布”(染整面料)到“一件衣、一双鞋”(品牌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营收规模位居全国前三。这些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品牌提升,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变。

 

      向“新”有动力:数字经济创新动能澎湃。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智能制造正在重塑福建的产业版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地,福建制定出台了《“智赋福建”行动方案》《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5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等文件,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近年来,福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产业新赛道,培育壮大产业链。2024年,福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2万亿元,占经济总量的55%,数字化综合水平、数字政务服务能力、产业规模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先后承担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等一批重大国家试点任务。

 

邵武竹手表

邵武竹手表

 

      向“绿”有潜力:绿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同时,福建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了《福建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一揽子绿色产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当前,全省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落子”、向“绿”而行。如南平邵武竹产业就是典型代表,当地通过科技创新将一根竹子“吃干榨净”——竹材加工成家具、竹屑生产活性炭等,形成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三明紧抓“双碳”战略机遇,已开发的林业碳票项目达到62个,核定碳汇量126.6万吨;在海上风电领域,福建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56.7%,发电量占比53.6%。这些绿色产业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创造了金山银山。

 

      向“融”有合力:文创产业迸发蓬勃活力。在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福建充分发挥“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实施“文旅+百业”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后,带动古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簪花围”走向世界,2024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11.40亿元。此外,漳州布袋木偶戏、莆田木雕、德化白瓷、福州脱胎漆器等传统工艺通过创意设计焕发新生,这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在时代浪潮的搏击中,福建产业的筋骨更加强健,发展的优势更加厚实,品牌的影响力更加深远。目前,福建拥有超千亿产业集群20个,宁德动力电池、泉州现代体育产品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不锈钢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石化等一批集群品牌国内领先,电子信息实现“芯屏器核”全产业链发展,新型显示主流技术率先实现全覆盖……此外,在产品品牌方面,全球每三块汽车玻璃就有一块来自福建,每五双运动鞋就有一双“福建造”;国内近一半的锦纶、四分之一的服装都产自福建……从“制造”到“智造”,从“产品”到“品牌”,从区域集群再到全球市场,福建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为“经济大省挑大梁”增添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今日之美好画卷,皆可在昨日的砥砺中找到伏笔。一年看五年,五年看十年,福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落实“三个转变”,奋力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潮头逐浪勇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2025年既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重要论述新十年的起点。在新征程上,福建将坚持以“三个转变”为引领,深化创新驱动,强化品牌赋能,全力推动“福建制造”向“福建智造”转变、“福建速度”向“福建质量”转变、“福建产品”向“福建品牌”转变,让更多“福字号”品牌闪耀世界舞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福建动能、展现福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