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自古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是中国与世界相连的重要窗口。昔日,满载陶瓷、茶叶与丝绸的商船从福建古港驶向浩瀚海洋;今日,宁德时代的电池、安踏的运动鞋、福耀的玻璃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全球。

厦门的远海码头是我国第一个全自动化码头,与中欧班列对接,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过境货物海铁联运,实现陆丝与海丝的紧密连接
从古老港口的千帆竞发,到现代航运网络的全球布局;从早期的侨批贸易到如今的品牌出海,古今交汇间,福建品牌出海的故事跨越千年。
千年潮涌 刻在骨子里的海洋商贸基因
福建与海洋的缘分,早在《后汉书》就有记载:“旧交趾七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东冶即今日福州,这段文字生动记录了东汉时期福建作为海上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唐代以来,福建在海上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福州港、泉州港、漳州港先后成为国际性贸易大港,呈现出一派“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荣景象。宋元时期,泉州是堪与埃及亚历山大港比肩的世界大港,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言:“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北宋诗人李邴也曾咏叹“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可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彼时文化交流之频繁和商贸往来之繁荣。此后,随着中国航海技术的进步,福建的海外贸易高度发达,东至日本、朝鲜,西达印度、波斯、中亚细亚乃至非洲东海岸,南抵东南亚诸国的广袤区域,都与福建有着长期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福建在有限的官方交往中依旧关键。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满载着大量产自福建的丝绸、瓷器、铁器乃至日用杂货。大批福建人随船出使远航,同时也带回了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布、阿拉伯的玻璃器皿。这种双向贸易不仅丰富了物质交流,更促进了文化传播。18世纪,中国的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及生活礼俗一度风靡欧洲,形成“中国热”的特殊风尚,福建的茶叶、瓷器由此进入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种基于品质和文化魅力的贸易方式,为当代福建品牌出海奠定了深厚基础。
这段绵延千年的海洋贸易史,塑造了福建依托海洋、发展贸易的独特地域商业文化,培育了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地域性格。这种深植于基因的海洋情怀,成为推动福建品牌扬帆远航的永恒动力。
破茧成蝶 从“加工制造”向“品牌自立”蜕变
当前,安踏、特步、匹克的运动鞋服闪耀国际赛场,宁德时代的电池驱动全球新能源汽车,福耀玻璃的车窗装配在世界各地的汽车上,德化白瓷以其“中国白”的独特魅力成为国际高端礼品……福建品牌正以自信的姿态走向全球舞台。这一历程,正是福建品牌意识从萌芽到觉醒、从本土到国际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规模偏小,工业产品品种单一,1952年工业增加值只有2.17亿元。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福建工业规模迅速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生产方式迎来了机械化、规模化的深刻变革,为品牌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丝路海运航线突破2000万标准箱
上世纪90年代,福建企业多以贴牌加工为主。1997年,当世界还沉浸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劫后余生中,一场风风火火的“造牌运动”消无声息地在福建晋江兴起,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等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在央视、各卫视黄金档打起了广告,一时间,这些运动鞋服品牌名扬四海,响彻大江南北。而这场自发性的品牌觉醒,在2002年找到了前进的航标——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七下晋江,实地调研,深入考察,于2002年提出了“晋江经验”。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成为福建加快品牌发展的重要引领。
与此同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为品牌建设注入强劲动力。199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立支柱、上规模、创名牌、争第一”的工业发展战略目标,拉开了系统性品牌建设的序幕。从1995年到2007年,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省直部门陆续出台《福建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关于保护发展福建省“老字号”的若干意见》《福建省著名商标认定、管理和保护办法》。2008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品牌带动的若干意见》。从2009年到2015年,省政府先后出台《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提升产品质量的意见》《关于推进商标品牌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进一步推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实施方案》;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建设七条措施的通知》;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政策举措,构筑起支撑品牌发展的坚实制度基础。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品牌之风吹遍八闽大地,百花齐放,各个地区以当地的资源禀赋,积极创设品牌,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泉州晋江以安踏、特步、361°等为代表的运动鞋集群;莆田仙游以三福、鲁艺等为代表的红木家具品牌集群;长乐以恒申集团、永荣控股、金纶高纤等为代表的纺织品牌集群;以武夷山、安溪为核心,武夷星、八马、华祥苑等为代表的茶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形成后,逐渐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又带动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一片叶、一根竹、一张纸到一双鞋、一组电池、一块玻璃,福建企业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将小产品做成大品牌。然而,福建企业的雄心并未止步于国内。蕴藏在山海之间的闯劲与视野,驱动着它们将在中国市场积累的能量,推向波澜壮阔的国际市场浪潮。
扬帆逐浪 福建品牌闪耀世界舞台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品牌出海的历程,既是对千年海洋文明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全球化机遇的把握。福建是外向型经济大省,福建企业始终保持着对海外市场的敏锐嗅觉。当福建品牌在国内市场历练成熟、蓄满力量之后,纷纷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开启了一场全新的航海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代工出海或产品出口,这一次,他们带着自主品牌、创新技术和文化自信,真正开始了“看世界”的新征程。

安踏领奖服亮相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
当前,福建品牌的全球化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推进态势。在企业层面,各头部品牌依托自身优势走出一条条特色出海路径:安踏凭借“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战略,通过收购FILA、始祖鸟等国际品牌成功打入欧美主流市场;福耀玻璃海外收入占比超过四成,12个海外生产基地覆盖美国、德国等地,深度绑定特斯拉、奔驰等车企供应链;宁德时代全球产能建设提速,匈牙利工厂、西班牙工厂均在稳步推进,印尼工厂破土动工,年产电池可支持20万~30万辆车;而以武夷星、华祥苑等为代表的福建茶企,则依托“茶文化+品牌”双输出模式,将高端茶品与东方生活美学同步推向国际市场……
在区域层面,各地产业集群品牌出海蔚然成风:晋江鞋服以“品牌联盟”形式抱团开拓东南亚市场;南平武夷山、泉州安溪等茶产区则聚力打造“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茶产品与文化、旅游融合出海;石狮纺织依托跨境电商实现“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德化陶瓷凭借文化创意敲开欧美高端家居市场;福州发力数字经济技术,推动跨境电商、数字支付等新业态走向“一带一路”;就连一碗沙县小吃,也以标准化运营模式香飘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着福建品牌出海的多样可能。
在这场出海浪潮背后,是福建日益完善的品牌出海生态体系。政府通过专项资金、国际展会等政策为企业铺路搭桥;数字技术构建新基建,跨境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营销、直播带货等渠道让福建制造得以高效直达全球消费者;以“丝路海运”为代表的国际物流体系,通过密集的航线和高效的通关服务,为跨境贸易构建了便捷的出海通道;“闽企出海”专业服务联盟的成立也为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周期的专业服务;而遍布世界的华侨网络,更成为品牌本地化运营的天然桥梁。政策引导、数字赋能、物流支撑、专业服务与侨力网络的多重优势叠加,共同推动福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刻转变。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
山海间,万古造化藏。山海相拥的福建,既承武夷山脉之坚韧,又纳太平洋之浩荡。从古港帆影到数字航路,从瓷茶余韵到科技之光,从“福建制造”到“福建智造”,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这条向海图强的新航路,不仅连接着市场与机遇、过去与未来,更承载着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梦想与荣光。当越来越多福建品牌屹立于世界舞台,它们所代表的,不仅是“福建制造”的精工品质,更是中国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