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回望“十三五”,我国农业品牌发展渐成燎原之势,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福建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上,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明旺介绍了“十三五”时期福建农业发展成就。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依靠品牌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既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顺应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近年来,福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农业发展态势喜人,全省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各个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超万亿元,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4450个……较之五年前,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大幅提高,农业发展步履铿锵,农民增收行稳致远,展现出一幅“繁荣向上”的画卷。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 安溪铁观音茶庄园
八闽之地生态环境优越,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这是福建农业资源禀赋的基本面,也决定了福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深挖本土资源禀赋,全产业链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近年来,福建出台系列措施,在优化一产的基础上,深化二产、强化三产、融合一二三产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全产业链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福建通过大力实施品牌强农和乡村振兴战略,聚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依托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资源优势,统筹推动农业品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质量效应和竞争力为中心,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一时间,八闽乡村,产业勃兴。福茶、福果、福菜、福菌、福稻……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各美其美,安溪铁观音、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福鼎白茶、光泽肉鸡等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引领产业新风尚,武夷岩茶、浦城大米、福鼎白茶、建宁莲子、福建百香果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声名鹊起。目前,通过实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968”工程,福建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60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7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其中仅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的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400多亿元和600多亿元。2019年11月,福建永春芦柑、坦洋工夫、武夷山大红袍等9个公用品牌还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值得一提的是,南平市从优质农产品入手,积极构建价值清晰、形象统一、品质可靠的“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致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质量品牌优势,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机制上创新突破。
实践中,福建还着眼布局培育全产业链,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产业导向、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农业品牌等举措,发挥品牌农业企业的产业链优势,促使全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农”字头品牌遍地生花,农业品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全面推进、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发展格局。尤其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坦洋工夫茶、福鼎白茶、永春佛手茶、福建茉莉花茶等誉满海内外。通过强化品牌建设,重点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和茶叶品牌,在品牌企业的带动下,福建茶商已在国内各主销地建立起茶叶市场,茶产业全产业链总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产量、单产、茶树良种推广率、出口额增速、全产业链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以生态赋能为追求 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 永春芦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已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脱贫攻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来说,推进“三品一标”建设,提高标准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是引领福建农业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福建多举措推进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业产业质量,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多份促进“三品一标”发展的政策文件,理机制、抓管理、强服务、促提升,全力推进全省“三品一标”发展和品牌农业建设,各项工作协调融合发展,“三品一标”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绿色食品事业发展良好,生态农业风生水起。在产业集聚、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示范样板,品牌农产品已形成集聚效应。
截至目前,全省“三品一标”认证认定累计达4578个,在全国来说处于上游水平,全省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7个。全省“三品”监测合格率达99.6%,主体企业100%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平台,福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
以地标建设为依托 铺就品牌兴农路
▲ 武夷山大红袍晾青
地标建设是保护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和农业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知识产权,农产品地理标志既是农产品产地标识,也是重要的农产品质量标志,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地理标志发展、提升地理标志质量的政策和措施,指导相关市场主体制定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规划,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的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在更高层次、更广的范围惠及更多的农业人口。2019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8元,居全国第五位,增速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2.41:1,缩小到2019年的2.33:1。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8元,同比增长5.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同时,福建紧扣地理标志产品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展现地理标志产品所承载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通过推荐、支持地理标志产品企业参加各类宣传展示活动,讲好福建地标故事,不断提升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此外,福建还积极推动地理标志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探索建立“地标小镇”“地标示范村”等可视性地标载体,推动地理标志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有机结合,努力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和合力,助推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截至目前,福建累计拥有地理标志商标51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4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08个,培育了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鼎白茶、漳州水仙花、平和琯溪蜜柚、宁德大黄鱼、柘荣太子参等27件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实现了“一县一地标”,一大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省拥有地理标志商标和核准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约600件,居全国前列。如安溪铁观音等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使当地农民通过建设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分享品牌农业企业加工流通环节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一些贫困县,还通过发展地理标志产品产业,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小康之路。
绿色发展,孕育绿色品质。未来,福建将继续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精神,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将“清新福建、绿色农业”打造为福建农产品最响亮的标签。